2010年3月11日是加拿大首次無樽裝水日,希望喚醒世人對樽裝水的延禍作出行動。可惜香港未有這樣的活動,對塑膠及樽裝水的禍害亦沒有太大警覺。
塑膠的發明,令我們多了一種價廉、輕便、耐用及可塑性高的材料。自二次大戰以後,塑膠製品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。不論是容器、包裝物料、各類製品的外殼、衣物等等,都應用上塑膠材料。
這種耐用的合成物料,亦因為價廉而成為當今即棄文化中的要素。包裝物料如是,樽裝飲料更甚。每天,這些即棄的塑膠物料成了垃圾中的主要成份。不只在香港,在世界各地,塑膠垃圾的禍害已愈來愈明顯。
全球塑膠品回收再造不到10%,那剩下90%以上的廢品到了那裡?堆填、焚化,還有棄置到大海中。三者,都污染環境。
1997年,Charles J Moore在太平洋航行比賽回程經過北太平洋環流系統(North Pacific Gyre)時,在海上發現龐大面積的塑膠漂浮物。
這些漂浮物有多少?估計是約1千4百萬平方千米(million sq km),約等如:
- 2個美國德州
- 1/7個中國
- 38個台灣
- 1200多個香港
的大小。還不清楚?看看下圖黃點的區域吧。
而且,這些漂浮的塑膠廢物,在海浪的沖擊下,被打碎成大小不一的微粒,海洋滿佈膠料,活像一大片混濁的西洋濃湯。
如此龐大的雲狀塑膠垃圾群,名為太平洋垃圾旋渦(Pacific Trash Vortex)或東方垃圾塊(Eastern Garbage Patch)。
可怕,是因為它面積很廣;可怕,亦是因為膠粒不會被分解;更可怕是,它已大大地影響到生態環境。
攝影師 Chris Jordan 於環流影響的地域拍下了下列照片
別以為這是拼湊出來的攝影作品,他們都是在當地發現的鳥類殘骸,全無加工。在牠們體內留下的都是塑膠物料。(可按此看他的照片集)
請試想一下,海洋中的魚類,又如何呢?
膠料進入了生物的食物鏈,後果會怎樣?
膠化成細小的粒狀,清除不易。科學家現還在努力研究中。但是,環流不只一個,而且不斷擴大,每十年便會增大十倍,地球還能承受多少這樣的污染?
我們所發明,價廉物美多用途的塑膠,是否成了我們未來的大敵?
我們是否還要消費在那些以即棄膠樽盛著的樽裝水?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