芬蘭。教育改革

很多人都知道芬蘭的教育系統是舉世知名的,據OECD(世界經濟及合作組織)的調研,芬蘭15歲學童的學術水平是57個國家之冠。(註:香港的學童成績也不差,但在閱讀能力方面便比了下去。而且,近年對學校系統的問題及紛爭郤愈來愈多。)

很多國家地方的教育官員都曾到當地取經借鑑(本港也有)。所得多少,則是見仁見智。

如果我們從整體角度看,有一些反常理(counter-intuitive)的事實:

  • 兒童七歲才入學,但到15歲時,成效比多學幾年的還好(並非如香港及很多地區般,小小年紀(3、4歲)便開正式學習)
  • 在OECD 國際學童評核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 or PISA)成績最好與最差的芬蘭學校,學生的成績(學習成效)只相差4%(香港會是多少?)
  • 有教無類,一視同仁。學校及學生都沒有評級,沒有甚麼資優班與補底班(香港?)
  • 投放於教育的人均資源是US$7500美元,遠少放美國的US$8700。芬蘭的學童免學費,還包括免費午餐及車費(投放資源多=教育質數高?)

芬蘭人口五百多萬,沒有多少天然資源,是小國一個。與香港倒有點相似。

(大家可參考去年華爾街日報(Wall Street Journal)的一篇 《What Makes Finnish Kids So Smart?》)

香港的官員取經有何得著不得而知。

對我來說,重點不是在成績上,而要在整體對教育的重視與構想。

開闊一點看,芬蘭的經驗是從國家對教育的重點出發。正如他們所述:「沒有石油或其他資源作倚靠,我們有的只是知識。」(香港?)

所以,令全國成為知識型社會便成為主要工作,學校教育便是發展知識型人口的其中一環。

如何令學校發揮最佳的功能?

  • 芬蘭選擇的是提升教師的素質,現在每位教師都最少是碩士畢業生。
  • 教師有很大的自由,從選擇教材到教學形式,很少有標準的測驗考識。他們要做到的是因材施教,而不是硬生生的把課程推進學生的耳目中。
  • 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:沒有嚴苛的規則,芬蘭的學生沒有校服,可以染髮,可以穿得很潮,甚至在堂上睡覺,而校內上網亦沒有「不良網站過濾」。

除此以外,配套也是很重要的。在芬蘭,很多圖書館要在購物中心附近;在香港,除了少數的圖書館外,不是位置不好,便是在市政大數中,隣近街市。

我不是教育的專業,但有幾點我感到很重要的感想:

  1. 要認清教育及學校系統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角式及使命,然後才設計學校及其他系統應如何配合。
  2. 要打破不同部門的各自為政,好好的設計有利發展的整體「人才培育系統」,包括學校、文娛等佈局。
  3. 放棄不能針對問題的修補式改動,甚麼微調方案等等。如果你的車子已風燭殘年,成了千修萬補的四不像的話,不如想辦法推倒從來(Russell Ackoff 提倡的 Idealized Design 是其中一種可行的方法)
  4. 想清楚我們希望下一代應具備那些素質,才決定如何培育他們。如果希望他們懂得思考,便要多讓他們發揮思考創意,不要只重視標準答案;如果要他們有自我管理的能力,便不要再以萬千的規條作規管,想一想如何才能誘導他們自覺。

當然,芬蘭的經驗並非完美,亦不能就此搬過來用。以往我亦介紹過其他可參考的個案。從別人身上學習、反思,才能令自己進步。

再看一下香港的教改,對不起,我看不到遠見,也看不到曙光。

唉,心痛!

(photo by Wesley Fryer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