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IDEO 這家設計公司於企業顧問服務界的崛起,反映出過往企業過份著重分析性思維(Analytical Thinking),而忽略了創意設計思維(Design Thinking)的問題。
雖然在管理學院及很多「大師」都不斷提出創新與創意的重要性,但不是流於概念層次,便是在創意外衣之下,仍沿用分析性的思考。
IDEO 的 Tim Brown 在哈佛商業評論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的文章中提到設計思維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,亦為設計思維作下了一個定義。
回顧過去多年協助不同的企業機構及自己的業務,我很同意 Tim Brown 的看法,亦感到將設計思維與系統思維(Systems Thinking)揉合,可以為企業籌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。
Tim Brown 所提出的定義,認為設計思維的目的是創造符合下列三大條件的設計,亦是任何業務必須考慮的要素:
1. 人性化(顧客、員工、社會等)的需求(desirability)
2. 業務的獨立生存能力(viability)
3. 技術上可實現(feasibility)
看上去是很基本的條件,但我個人的觀察,很多時候管理人,尤其是創業者,當在沉醉於自己的業務概念時,便會忽略了其他。例如:
你有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產品概念,技術上也可行,但是否合乎你的目標顧客群的需要或使用習慣?
產品是否業務上可行,能自行在市場上生存?
現時很多「社會企業」,便是缺乏了對業務生存能力的考慮,淪為靠政府或團體資助才能存活的業務個體,跟社會福利服務沒多大分別。如此,便失去了社會企業中「企業」的真正意義。
就以小弟於已結束了的一個網上業務為例。
業務構思是:在自己不幸突然離世的情況下,給自己的親朋發個已存好的信息。(構思來自911事件)
這個業務的經驗是:
- 在構思階段,大多數親朋友好都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服務。但是,這是否合乎人性需求(desirable)?答案:這是一個有價值但不合心的服務。
- 在技術方面,在目前的科技下,仍沒有一個能令網上系統自動知悉某人離世的方法。於是,當時我們選用了一個可行,但有機會因用戶不小心而錯發信息的方案。結果:技術未能實現服務概念。
- 上述兩項不合格,自然業務的生存力不足。
上述三點考慮之外,我認為在企業發展/策略的層面,應再加上一條:
4. 適應環境的能力(adaptability)
符合此四項條件,才算是好的企業/策略設計。當然,如何能訂出個設計,便要有合用的過程及方法了。(IDEO 的創意過程及 Ackoff 的 Idealized Design 可作參考,容後再談)
你的企業機構現時的設計或策略,又是否能滿足以上條件呢?
graphics credit: Tim Brown
發佈留言